28365365体育投注
3亿人需求旺市场潜力大 盛夏点燃避暑游
信息来源:行署旅游局-2017-07-26

 

今年盛夏,中国多地气温迅速攀升,避暑游需求随之迅猛增长。中国游客在境内外寻找清凉舒适的旅行目的地,避暑成为暑期出游的主要动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近日表示:中国每年夏季有超过3亿的避暑游人群,避暑游市场需求旺盛,产业价值不断凸显,已成为大众旅游暑期档的重要支撑。无论省内、国内还是世界,“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常态化的生活选项。

游客多选亲水型目的地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日前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城镇和农村居民整体出游意愿同环比持续上升,达到84.9%。明确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65.3%的受访者表示会将目的地是否具备“避暑”因素作为主要决策考虑条件;居民对避暑养生、“气候疗法”的认知率不断提升,分别达到80%60%

今年避暑游呈现出大众化向全民化迈进的趋势,“家庭游”是夏季避暑游的主要形式。“上山”、“下海”、“入草原”是避暑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报告显示,长春、烟台、贵阳、安顺、昆明为“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太原、哈尔滨、青岛、延安、西宁为“最具潜力避暑旅游城市”。

据同程旅游统计显示,今年避暑游需求主要以长线避暑游为主,78月份的避暑游需求中,国内长线游占比59.2%,出境游占比15.9%,整体长线避暑游需求占比达75.1%。西藏、青海等国内西部高海拔地区夏季气候凉爽,是较热门的国内长线避暑线路。还有不少游客追逐凉爽天气的脚步已经迈出了国门,将目的地锁定在了境外的高纬度目的地,如俄罗斯、北欧等国家。

中青旅联科和美团旅行等日前联合发布的《避暑旅游人群大数据报告》分析,从避暑旅游目的地分布区域来看,黑龙江的“湿地+森林”资源,环渤海区域的“滨海”资源及云南的“小镇+湖泊”资源对中国避暑旅游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游客在避暑资源类型的选择方面,海滨是首选,占比超过四成;其次是湿地和湖泊,占比也超过两成;这两类避暑旅游资源总占比达到64%,可见“亲水型目的地”是比较主流的避暑旅游偏好。

不同地域游客喜好不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避暑游客从人群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丰富避暑旅游资源的大省,其主要游客来自省内及周边,以短程和中程为主。如森林、湿地、湖泊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四季如春的云南省,海滨资源较发达的山东省等;另一类是经济相对发达且气温比较炎热省市,其本地的避暑资源相对较少,游客更喜欢去更为凉爽的省份,以长途远程为主。如广东、浙江、北京、四川等。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城市在全国暑期游人群中的合计占比近14%,是旅游高消费人群的主要输出地;特别是北京,占比近7%,是最核心的客源城市。此外,重庆、成都、杭州等夏季高温城市消费者的避暑需求明显,是暑期游客的主要来源地。

不同区域的避暑游客的旅游偏好区别较大。经济发达城市的游客偏爱特色小镇游,北京、上海和东北城市的游客喜欢森林游,海滨或近海城市的游客既爱玩海、又爱爬山。湿地旅游资源多位于东北三省,本地和北方游客成为主力。避暑城市的特色小镇多分布在南方,其主要的客源地是广东、云南和四川。此外,浙江、江苏、湖北、重庆等省市,自身拥有体量巨大的特色小镇,但仍偏爱前往避暑城市的小镇旅行。拥有避暑功能的海滨城市多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吸引的游客主要是环渤海地区的山东、辽宁、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此外,男性和女性对于避暑游线路类型的选择稍有差异。数据显示,男性相对更加偏好知名山岳、森林公园这样的线路,而女性则相对更加偏好出境避暑游,也更加偏爱国内的知名避暑胜地。避暑人群中,虽然男性总量略高于女性,但购物偏好方面,女性占据绝对主导,如服饰鞋帽、箱包、珠宝手表和化妆品等,都是以女性为主的消费品类。

要清凉更要休闲氛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培育固然需要以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资源为依托,但是仅有凉爽的天气是远远不够的,否则直接去南极看企鹅,或者宅在家里吹空调就是了。事实上,那些广为人知的旅游目的地,无不体现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特点,而本地居民的休闲和所在城市的时尚氛围更是吸引当代旅游者到访的关键因素。

避暑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戴斌建议要从3亿人异地生活的角度来思考避暑旅游的产业化问题。避暑旅游的市场实践和产业化过程已经证明,瞄准3亿人的避暑需求的市场基本面,满足老百姓多元化、多样性的避暑旅游和休闲的核心诉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是政府在旅游领域有所作为、有效作为的基础。

避暑旅游已经是暑假旅游的大趋势,但是游客在出游决策中往往还会兼顾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水平、价格等因素。具有气候优势的避暑城市要想在避暑游市场分得一杯羹,还应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吸引力,对避暑资源进行系统性的策划和规划,对避暑旅游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开发,比如积极培育“避暑+会展”、“避暑+文创”、“避暑+研发”、“避暑+智能制造”等相关业态,成为所在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制造业的新动能。(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赵珊)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监督举报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主办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承办
备安序号:黑ICP备0500532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2327000040

黑公网安备 23272202000013号